close

  (7/18,北海道江別市)

 

  我站櫃台前,點清了數目後才將硬幣放到了店員面前的碟子中。數額總共是二百七十,我放下了兩枚百元、一枚五十元與兩枚十元硬幣。

 

  其實付錢還蠻簡單的嘛,我慶幸著幸好日文與我們有著相同的數字邏輯。

 

  「阿,這個不用。」但店員卻挑起其中五十元硬幣交還給我,「再五個十元就好。」一面微笑著看向我,「兩百七十元」她放慢了速度又複誦了一次。

 

  我困惑地想著自己不是早已放上足夠的零錢,怎麼店員還會退回五十元。莫非自己錯聽了數額,我想,順著店員手指的方向,望向收銀機螢幕,上頭確實映著數字「二百七十」。

  

  我一邊從錢包中摸出一枚又一枚的十元硬幣,努力地回想著自己剛剛確實沒有聽錯數字。旁邊等著結帳的日本學生與其他店員這時歪著頭看向自己,看得我急得冒汗,連挑著硬幣的手指都開始微微顫抖。

 

  「再一個,再一個就可以了。」店員說,我放下了足夠的硬幣,接過發票、抓起自己買來的活頁紙,趕緊在道謝後逃離櫃台。

 

  路上我檢視著自己取回來的五十元硬幣,一面倒轉著剛才的畫面,直到終於看清自己手上那枚硬幣上頭寫的數字──「五円」。

 

  我呆了半晌才回神,忍不住重重地嘆口氣。

 

  找到正確的硬幣,大概是目前為止,我來到日本後最感到困擾的事。不同於台灣僅僅有四種硬幣,而且有著與數字大小成正比的體積,五十元最大,十元次之,而五元與一元則各自比前者更小上一號,能輕易地讓人只憑體積就摸出正確的硬幣。

 

  但日幣卻多達六種,我按照在零錢袋裡摸索的印象,將他們大致分成四類──第一類是薄薄的、有著輕盈塑膠質感,只有小指大小的一元,很容易讓人在兩指掐上時,就聽到他們發出的獨特清脆碰撞聲;

 

  第二類則是有著相同大小、中間穿過一孔,幾乎是日幣特色代表的五元與五十元,兩者差別僅在上頭的花紋與五元是黃銅色,而五十元則是銀白色,而這兩位雙胞胎老是躲在陰暗的零錢袋裡,輪流裝扮成彼此,讓趕時間的人們在懊惱中不停地重覆著翻找與塞回;

 

  第三類則是體積最大的十元與五百元銅板,兩者大小相近,但十元相較於五百元則略顯清瘦,頗有種經歲月削磨,不苟五百元老是挺著寬厚下巴的氣概;

 

  最後才輪到與前三類獨行、略小於十元的身材,背後印著櫻花紋的百元硬幣出場:在日幣物價因素影響下,同時又保持著能讓人輕易摸出的獨特手感,讓他登上了這幾日來最頻繁使用的貨幣寶座,好用得讓人直想替他額外準備另外一個獨佔的零錢袋。

 

  這種特別的貨幣邏輯實在讓身為外國人的自己頗感不便,每當付帳,想學著前頭的顧客像變魔術一般,優雅地隨手攤出剛好的數目時,往往只能淪落得在一堆看起來差不多大小的硬幣中打轉,急得滿頭大汗。

 

  所以我已經暗自決定,要將無法投販賣機的五元與一元另外流放到另一個袋子裡,以免再次陷入同樣的窘境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日特五班 札幌學院大學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反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